中国美术家旗下 登录 免费注册
| 网站导航 | 旧版入口 | 设为首页 | 帮助
新闻 评论 访谈 展讯 专题
视频 媒体 趣闻 杂志 点评
素材 百科 知识 史论 理论
会员 名家 官网 新锐 当代
论坛 群组 博客 微博 互动
辞典 教材 尚品 工具 艺搜
拍卖 预展 结果 排行 公司
交易 图书 特价 品牌 店铺
服务 建站 推广 人才 展示
机构 协会 画院 美院 基地 企业
画廊 连锁 收藏 博览会 博物馆 美术馆
代理 济南 长沙 曲阜 常州 加盟
旗下网站 》 国画家 油画家 版画家 雕塑家 建筑家 工艺美术家 中国紫砂艺术 书法大家 当代艺术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网 童画网 拍卖网 艺商网
薛寒冰:在网络中找寻艺术与社会的平衡
2020年10月07日 中国美术报网 责任编辑:中国美术报网 热度:0  

    【编者按】在当前的直播热潮之下,书画艺术直播也风起云涌,其中颇多大有收获者。有相关人士指出,在直播中售出的艺术品多是质低价廉的行画,甚至不具艺术性和收藏性,专业人士也普遍不愿自降身价参与其中。但又不可否认,这种以走量取胜的行画有着一些市场,由此也引发思考,公众对艺术的审美和对艺术品的消费情况如何?行画在直播中的走俏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以及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本期时评对此展开讨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艺术与社会建立联系的特殊方式,在我们这个信息量爆棚的网络快餐时代,什么都是迅速的,网络的便利留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短暂的,我们似乎已习惯了一种填鸭式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样,面对这个流量为上的互联网时代,艺术与社会通过网线得到了最快的连接。

    如今,接受文化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当人人都能接受现代教育的时候,并不代表人人都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如同当人人都不是文盲的时候,美盲也并非不存在了一般。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呼声:不要做一个美盲。虽然前有蔡元培、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的美学普及和启蒙,但是放眼全国,美学对于大众的普及依然是薄弱的。

    网络带给我们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我们已习惯了网络给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于是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事实就是如此。网络丰富了我们的脑海,宛如水果店用水果包围我们,纵然不费丝毫力气而俯拾即是,可我们是否要学习一个刚刚睡醒的人,用些许“羸弱”的胃口来面对网络上给我们带来视觉震撼的艺术,以及一轮轮犹如地毯式轰炸的图文链接呢?

    因为网络的便利,直播带货成了一个热点词,气质绝佳的美女主播、充满吸引力的待卖货物,说着押韵快速的广告词,几分钟内商家就能秒杀掉大批货品,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销售手段。可是,我们的书画作品也需要这样吗?对于书画作品买卖来说,这似乎也是一种可以带来一定收入的好方式,但是在这种买卖的背后,如果大谈艺术精神、文化背景似乎就有些纸上谈兵了。我们常看到艺术商人在书画市场中的辗转反侧,思考哪些画作可以给他带来切实的利益,但是一个有学识修养的人则会思考哪张作品真正有学术价值,这是两种思考方式。

    我们又能如何要求现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中,人人都具艺术底蕴呢?人人都能欣赏艺术,但不是人人都能了解艺术背后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艺术与社会之间需要平衡的问题。当然,艺术创作应该具有公共性,毕竟艺术不能仅仅存在于艺术家个人的画室和收藏家的珍藏里。

    艺术不管如何发展,不管网络的时代如何变幻,首先一条就是不能脱离群众而存在。“艺术的艺术”是给懂艺术的人们看的,“社会的艺术”是给普通大众看的,我们无法要求一个普通的民众也具备高深的美学涵养,对于画作的真谛可以“之乎者也”地说个条理清楚,我们也无法让一个观者能够读到身为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究竟是怎么思考的。

    所以,在网络时代,我们也需要艺术创作者在网线连接的社会与艺术之间寻求一个相对的平衡。

收藏新闻
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在故宫博...
诗书画的历史:从苏东坡到郑板桥
书香飘逸方寸间
中法摄影家将用影像传播贵州桥梁文化
摄影作品看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买...
“像与成像——宿利群作品研究展”开幕
艺术史学者傅申长眠富春江畔 一生研究《富...
太原市文物局赴同济大学推介“名都并州”
甲骨文艺术展在纽伦堡开幕
吴昌硕、张大千等海派名家作品在沈阳故宫展出
藏品推荐
元青花三顾茅庐
五牛中国红瓷瓶
明洪武官窑青花香炉
中华佛瓷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jia.cn,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57(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