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旗下 登录 免费注册
| 网站导航 | 旧版入口 | 设为首页 | 帮助
新闻 评论 访谈 展讯 专题
视频 媒体 趣闻 杂志 点评
素材 百科 知识 史论 理论
会员 名家 官网 新锐 当代
论坛 群组 博客 微博 互动
辞典 教材 尚品 工具 艺搜
拍卖 预展 结果 排行 公司
交易 图书 特价 品牌 店铺
服务 建站 推广 人才 展示
机构 协会 画院 美院 基地 企业
画廊 连锁 收藏 博览会 博物馆 美术馆
代理 济南 长沙 曲阜 常州 加盟
旗下网站 》 国画家 油画家 版画家 雕塑家 建筑家 工艺美术家 中国紫砂艺术 书法大家 当代艺术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网 童画网 拍卖网 艺商网
长安泥塑重现大关中“往事”
2017年12月14日 西安日报 责任编辑:西安日报 热度:0  

    苗春生(左)指导徒弟进行泥塑创作。 (记者 杨力 摄)

    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全国各地开出不同的花。生于长安66岁的苗春生投身泥塑40余年。技艺纯熟时有机会跟师傅去南方做大型雕塑,可他却选择埋头熟悉的乡土,渐渐捏出20厘米高的几十人、几百人到上千人的泥塑群大场面,一点点恢复着渐渐远去的关中民俗百态。市级非遗的长安泥塑技艺也由此题材鲜明,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大人们不开心,小孩子可开心了。”下雨天和小伙伴玩泥巴,是苗春生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他在长安周家庄北村长大,青年时成了走村串巷的电影放映员,看了一次“泥人张”的展览激发了童年埋下的泥塑种子,之后随师傅刘学良正式学艺。投身泥塑事业的40余年里,他拒绝去南方做大型雕塑的机会,扎根乡土。他捏的人物、房屋、街道,组合重现了几十年前赶集、庙会、社火、过年等民风民俗、生产生活场景。泥塑架起昔日农耕文明与今时城市生活的沟通桥梁,长安泥塑技艺也走出了一条记录关中“往事”的道路。


    结缘泥塑 半路出家遇良师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村路渐渐变得泥泞难走,儿时的苗春生和他的小伙伴们却很开心。他们随手挖出湿漉漉的泥巴,躲在门道里东捏西捏,哈哈大笑。“就是捏泥人,随便捏,可当时觉得太幸福了。”苗春生回忆当时捏的小东西摆在窗台上,很快就开裂了,可再到下雨时却依然乐此不疲。

    1970年左右,快20岁的苗春生被泥塑的美震撼到了。赫赫有名的天津“泥人张”泥塑展在西安举行,他看着每个人物都是那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古典人物也有现代人物,比如李白、高力士,还有一个泥塑捏的是老太太如何存钱的场面。”他这时才知道,原来泥巴还可以捏成这样。

    此时苗春生在公社放电影,喜欢绘画和书法的他业余时间就自己钻研捏泥塑。1974年过年时,村里办社火,请了西安美院教民间雕塑的老师刘学良来做人物、花卉、动物雕塑。“一次我做的泥雕往外抬时被他看见了,问我是不是在美院上过学,得知没有就说,想学的话他可以教。”苗春生笑着回忆起这段往事,对老师满是感恩。

    那是一个露天电影红火的年代。因为晚上才放电影,苗春生就白天骑自行车到西安换片子,再去师傅那儿学艺。“业余学了整整8年,刘老师给很多寺庙做雕塑,我就边看边学。”苗春生说师傅教他写生素描,提升了他的绘画能力和雕塑技巧。“有了这些基础对人物比例拿捏就更准了。”苗春生说泥塑一方面是技巧要好,另一方面是要有生活气息。“师傅在全国名气都很大。”苗春生回忆,师傅后来被邀请到南方给大寺院做雕塑,叫他一起去,可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长安。“当时也没有很清晰的想法,就是觉得应该留在这里走自己的路。”


    泥塑为媒 展示关中民风民俗

    66岁的苗春生现在仍住在长安区周家庄北村,自家院子的二三楼摆满了他做的泥塑群。就像一个个微缩的电影镜头,定格住几十年前关中乡村的盛大场面,观者看到的是气势恢宏的关中生活全景图。

    例如泥塑群《看戏》,前面是戏台上在演出,台下男女老幼千人千面,生趣盎然。每个人物十几厘米高,前面的坐着看,后面的坐在牛车上看,旁边的孩子们围在糖葫芦、烤红薯摊位前,只见一个摊主正在红薯上缠红线。原来那时候卖红薯是用线截成一段一段卖,跟割肉一样。半个世纪前的关中就这样被长安泥塑昔日重现。

    “以前的泥塑古典居多,我做的是农村生活。”苗春生离开老师后自己摸索了几年,又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到了1990年,他把风格和主题集中在关中民俗民风上。

    他的泥塑都是黄土本色,制作流程并不简单。先于黄陵附近取土,这里的土可塑性强,黏度高。然后经过晾晒、碾碎、过滤,用熬好的糯米汁和泥,加棉花砸匀,放入冰箱备用。做前构思好场景、人物、房屋、树木、街道……人物从下往上做,先做腿再做躯干、头部,最后安胳膊。房屋难度较大,墙做好就要做临时支撑,因为墙壁薄。再做顶、窗门,然后去掉临时支撑,雕刻细节。

    “人物高20厘米左右,要小人物大场景,展示出来效果好。”他的泥塑人物普遍是宽脸大眼,有关中人的豪迈。从两三个人的吃面、看牙场景,到几百人上千人的《关中记忆》《赶集》大场景。苗春生的泥塑场景越做越大、人物越来越多,技法越来越娴熟。记者了解到,从设计场景到完成,大的泥塑群最多半年时间,小的需要一两个月。

    投身泥塑事业40多年,“锁定”关中风情27年,长安泥塑如今成为市级非遗项目,伴随泥塑成长的苗春生是西安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陕西工艺美术大师。他曾带着泥塑到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他的《七十二行》《关中记忆》《赶集》等代表作被省、市非遗博物馆收藏。

    跟着他长期学的徒弟有十几个,来自全国各地。一直待在身边的徒弟胡振波已学艺8年。长安泥塑的前景很好,各区县的艺术馆、展览馆、景区发来邀约做当地民俗场景;酒厂和饭店想用泥塑展示制作的流程……苗春生想继续研究各区县的民风民俗,把半个世纪前的关中农村生活用泥塑的方式一点一滴记录下来。告诉年轻人父辈、祖辈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认准这条道他会继续走下去,他说:“关中民俗太丰富,一辈子都做不完。”


    相关链接

    古老的泥塑发源于陕西

    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后,它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新石器时代至今,泥塑艺术在中华大地从未间断,尤其在汉代成为重要的艺术种类,这可以从两汉墓葬发掘出大量的泥塑陪葬品为例证。汉代讲究“视死如生”,所以陪葬品尽量还原生前场景。于是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众多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那时的丧葬习俗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各种奉祀活动兴起,大量道观、佛寺、庙堂兴建促进了大型泥塑需求,给泥塑艺术带来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顶峰。宋代,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得以发展。民间有了泥人制作的技艺,宋代有了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吸引百姓和达官贵人买回去在七夕时“乞巧”用。再历经元、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仍流传不衰,小型泥塑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产地包括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家族、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收藏新闻
“聚沙为塔”展览在西藏拉萨开幕
感受丝绸之路文化“交织” 中国文物珍品赴...
汪子美:肖像漫画的“大画高手”
春江水暖——义乌、浦江、东阳馆藏近现代书...
清净淡远 神游天真 顾坤伯晚年之作 骎...
深入传统 立足时代 稳步前行——全国第十...
丹青千载说牡丹
开馆十五周年纪念 看程十发“不分书”
翰墨丹青轩辕情 共襄炎黄中国梦
“秘境:周松个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
藏品推荐
元青花三顾茅庐
五牛中国红瓷瓶
明洪武官窑青花香炉
中华佛瓷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jia.cn,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6(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96(mb)